上海重返金融黄金时代?

日期:2013-07-29 00:00:00 来源:​综合处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上海重返金融黄金时代?

上海自贸区是中国主动开放的强烈信号。

上海自贸区顶着压力出台,背景有二。

首先,在WTO框架下,各国在小范围内寻求更开放、更自由、更特殊的贸易渠道,如中国与东盟、瑞士,韩国与欧盟、美国等11个经济体,美加墨三国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小范围内的贸易在低税、便捷的通道下进行,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由于签署协议国享受特殊待遇,贸易金融商业自由度更高。

韩国成为自由贸易协定最大的受益者,其电子、汽车等产品出口甚至上升6、7倍以上。如2011年7月1日起生效的欧盟和韩国自由贸易协定,双方将在未来5年把工业和农业等部门的贸易关税减少98.7%,并在未来取消所有关税。韩国之所以目前在贸易领域强于日本,与推进自由贸易协定密切相关。

由于地缘政治等关系,中国自贸协议推进不力,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与2010年1月1日启动,但经济体量更大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今年启动第一轮谈判,中国的主要出口地美国与欧盟的自贸协议更是遥遥无期,只是与瑞士签订了自贸协定。美国主导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Trans -PacificPartnership Agreement),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等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2011年11月10日,日本正式决定加入TPP谈判,而中国没有被邀请参与TPP谈判。中国作为全球贸易大国,被排除在主要自贸体系之外,对未来发展十分不利,贸易空间将日益收窄。

其次,中国国内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的严峻挑战,各项关键性改革举措,如利率市场化、汇率国际化、各类资本具有平等地位破除权贵资本等如箭在弦,如果不改革,中国将步入失落的二十年,只能背水一战。

大范围开放,期间风险不可预料,不开放又不行,此时重拾成功经验十分必要,二十年前以深圳为突破口发展市场经济,现在以上海为突破口增加开放的广度与深度,测试银行业开放、离岸金融市场、汇率部分市场化的压力。上海作为中国经济重镇,一旦取得突破则可推广到全国,与香港相比对内地的示范作用更强,杠杆更长。上海能够成为中国贸易、金融的突破口,重拾亚洲第一城市的辉煌吗?则对于上海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通过设立上海自贸区,与天津、深圳等地构成连带关系,而后通过三大桥头堡推广到其他地区。上海自贸区不仅具有推进向外资、民资开放的重要意义,而是整体改革的关键步骤。如果20年前深圳开放不成功,珠三角的外贸难有起色,中国的制造业链条无法完成,现在上海的开放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

上海自贸区细则尚未出台,据媒体披露,与以往单纯保税不同,自贸区涉及深度开放与改革,主要的改革要点有:离岸贸易、金融采用低税率,对境外投资收益采用分期缴纳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支持自贸区内企业发展;探索面向国际的人民币和外汇管理区域,希望从贸易为主向投资、贸易并重转变,从监管保税货物为主向集聚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转变。

建设自贸区,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举措。

政策支持并不在于给自贸区优惠政策,而是允许在自贸区内由市场自由配置资源。在自贸区内是否允许设立境外机构的期货交割仓库,现在要跑到新加坡等地交割,把东亚的金融中心拱手让给了新加坡;是否允许建立离岸债券业务,现在离岸人民币债券等业务主要在香港;能否顶住压力,设立国际板,把国外最优质的上市资源吸引到中国;游轮出海的严格管制能否有所松动,所以这些难题都需要松绑才能得到解决。

不可忽视的是风险管理制度,中国的创新改革往往毁于风险失控,如一度泛滥的信托公司,国债期货以及文交所、贵金属交易所等。自贸区内资银行如果允许大规模吸储人民币,则不同货币的转换成为必然,允许设立民资控股的银行,必须建立严格控制大股东关联交易的,不建立公平而准确的风险定价系统,金融货币的改革注定前途莫测。

上海自贸区改革,既是对上海的考验,也是对中国深度改革开放的考验,只许成功不能失败。上海是否能回到黄金时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进入开放、发展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