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自贸协定盛宴开启

日期:2015-12-22 00:00:00 来源:​国际商报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12月20日,作为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压轴大戏的中国与韩国、中国与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FTA)双双正式生效。而相对于首次降税之中韩国进口额只有44%的产品实现零关税,澳大利亚对中国进口额85.4%的产品实现零关税更让人心动。

提振澳经济

从贸易角度看,中澳双方对85.4%的产品实施首次降税之后,澳大利亚最终实现零关税的税目占比和贸易额占比将达到100%,中国实现零关税的税目占比和贸易额占比将分别达到96.8%和97%。据此测算,协定实施后,澳大利亚向中国出口的产品将获得约10.01亿美元的关税减免。贸易门槛的彻底削减将刺激澳大利亚向作为自己最大出口目的地的中国进行更大规模的商品与资源输出。

重要的是,澳大利亚还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的签署国,其在获得亚投行增量资金支援的同时,还将充分利用中国企业在基建领域独特见长的经验和优势,从而进一步优化国内的基础设施状况。

虽然澳大利亚政府可以通过降息和本币贬值来提振经济,但宽松货币政策可能收效甚微。一方面,货币贬值能带动出口是在全球经济环境稳定的情况下才成立,但在如今全球陷入通缩的背景下,这种缘于外部需求日益下降的供给过剩所造成的市场自我修复是很难被政策所左右的;另一方面,澳大利亚是全世界家庭债务最高的国家之一,目前占比高达133.6%,这意味着即便澳洲联储下调利率,贷款需求也不太可能升高,因为居民家庭负担已经很重。基于此,分析人士判断,未来6~12个月澳大利亚将会出现经济衰退。

不过,受益于中澳FTA带动下的出口叠增与投资扩张,澳大利亚经济将获得可视的增量动能,以致前不久履新的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特恩布尔将澳中FTA看成是“关乎澳大利亚未来繁荣的重要基石”。因为一方面,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产品90%是矿产和能源,尽管中国正值经济转型期,相应的需求较往年略有下降,但从长远来看,中国对煤炭、铁矿石等资源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澳大利亚的出口压力。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还会加大对澳大利亚的矿产、制造业以及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有助于增强澳大利亚内部的造血动能,至少可以对冲经济的下行压力。因此,据澳大利亚国际经济研究中心初步预测,澳中FTA将拉动澳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0.7个百分点。

由中澳FTA所引致的产业结构切换将为澳大利亚进一步培植出全新的经济驱动量能。澳大利亚的奶制品、牛羊肉、海鲜、葡萄酒本身具有显著竞争优势,且在中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度过了关税减免过渡期后,如同与韩国和日本的自贸协定正式实施一样,这些产品在零关税的刺激下也将放量进入中国,从而促进澳大利亚出口从依赖矿产资源到依托农产品和食品的转型。另一方面,服务业占澳大利亚GDP的72%,FTA启动后,澳大利亚的金融、证券、旅游、教育、医疗、养老等企业都将进入中国。与此同时,今年前三季度有超过86.4万人次中国游客到澳旅游,比上一年增长22%,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二大游客来源国。

中企获更大市场

对于中国而言,中澳FTA实施后,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产品总共将获得约16.6亿美元的关税减免,对澳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将由当前的0.7%提高到2.1%左右。在对澳投资方面,中国民营企业无需审批即可对澳大利亚的投资基准金额从2.48亿澳元提高到10.8亿澳元,与日美企业等处于同等水平。据此,中国企业将会以更豪华的阵容进驻澳大利亚的矿产、工业制造、房地产、农场、酒庄等领域。另外,虽然中方对澳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起始规模圈定在了1.5亿澳元,但中国企业完全能够依靠抱团的方式进军目标市场。

服务行业是中澳FTA启动后中国企业和居民可以拥抱红利的广阔领域。首先,澳方承诺自协定生效时对中方以负面清单方式开放服务部门,成为世界上首个对中国以负面清单方式作出服务贸易承诺的国家,中国企业将可以在澳大利亚的租赁和商业与金融等地带大展拳脚。其次,从2016年开始,澳大利亚将成为对中国开放十年多次往返旅游签证的四个国家之一,而且,在自由贸易协定签署之后,澳洲成为全球第二个中国的打工度假签证国家,每年提供多达5000个名额给中国青年人去亲身体验。

由于在内容上涵盖货物、服务、投资等十几个领域,并且在清除关税等传统障碍的同时,中澳FTA还在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正是如此,中澳FTA被看作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已商签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整体水平最高的自贸协定之一。更重要的是,中澳自贸协定还纳入了负面清单管理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度设计,代表中国在开放取向上更加注重向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的靠拢。另外,作为与中国达成FTA的首个大型发达经济体,澳大利亚有着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与之相匹配的法律制度及管理模式,因此,中澳FTA将形成一股倒逼中国经济改革的力量,并最终给中国营造与释放出更多的制度创新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