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购,中企GOAL不停

日期:2015-05-15 00:00:00 来源:​国际商报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中国企业大踏步“走出去”已成一股无往不至的洪流。

据外媒报道,中国化工集团已同相关方面达成协议,接收Camfin(俄罗斯石油公司旗下的投资公司)转让的所持倍耐力公司(Pireli)26%股份,并计划最终收购倍耐力的全部股份。中国化工集团是国有企业,倍耐力是世界知名的意大利轮胎生产企业,估值近70亿欧元。

这不过是中企在海外连串并购活动中的最新一例,中国企业的收购对象涵盖了从葡萄牙银行业到欧洲旅游业等各行各业的外国企业。2010年以来,中国企业每年的海外支出增幅约为10%。全球数据处理公司Dealogic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上花掉了700亿美元。

中企赴欧再掀热潮

如今的欧洲,是中国投资的热土。《经济学人》近日发表的文章指出,当前,中国对欧投资出现新一轮热潮。文章分析称,欧洲对中国投资总体持开放态度,是欧洲成为中国投资热土的主要原因。今后,中国对欧投资热情还会继续上升,其关注重点主要是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

今年3月,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抱怨说,“意大利的产业政策现在改由北京来决定了”。毕马威会计事务所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对意大利投资还几乎为零,而到2014年已上升至60亿欧元。2014年,中国成为意大利最大的外国投资来源国,意大利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中国在欧第二大投资目的地。

而据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和荣鼎集团测算,中国对欧洲投资额已从2010年的20亿美元增至2014年的180亿美元。

起初,中国对外投资的大型项目多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而且多由大型国有企业执行。现在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中国企业对欧投资重点更多瞄向欧洲的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高价值的商业资产成为投资重点,而且私营企业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4年,私营公司对外投资占到了中国对外总投资的41%。

欧洲欢迎中国投资

《经济学人》的文章分析称,欧洲成为中国投资热土有这样几方面原因。首先,欧洲相关国家的私有化进程、相关公司资金运转困难以及欧元贬值,让很多欧洲企业资产变得物美价廉;其次,欧洲总体上对中国投资的开放度较高。法意等国近年来经济不甚景气,急需外国投资,不得不将国有资产情结先放一边。对德国而言,如果像中国这样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看得上德国企业,是德国的荣幸。而英国早就对中国投资开放。相比之下,美国情况就大不一样,他们在出售本国战略资产时总是小心翼翼地选择合作伙伴。

如今,中国投资已经遍布欧洲。在英国,中国企业已参与到泰晤士水务、希斯罗机场等项目建设中。在法国,中国企业投资了图卢兹机场、PSA雪铁龙、地中海俱乐部等项目。在希腊,中国公司经营着比雷埃夫斯港数个码头。在瑞典,中国人收购了沃尔沃轿车。在瑞士,中国人刚收购了INFRONT公司,实现了对瑞士体育转播频道的控股。在意大利,除倍耐力轮胎外,从知名的Ferretti游艇到SALOV橄榄油,从AnsaldoEnergia天然气汽轮机到Ferragamo名牌服装,统统被中国人收归名下。

不过,虽然欧洲对中国投资普遍欢迎,但是大规模的海外投资也使一些投资所在国产生顾虑。美国彭博社的文章称,欧洲可能出台一些政策应对中国在欧投资激增。文章指出,虽然欧洲吸引海外直接投资总额中,中国仅占1%的份额,尚不足以引发担忧,但是,大部分中国在欧洲的投资都是针对已经长久建立起来的公司,新建项目几乎没有。此外,当历史悠久的欧洲品牌落入中国国企手中的时候,一些学者担心,这也可能成为一种地缘政治。

现在,欧洲接纳了东风汽车和中国化工这些中国国有企业,但不代表今后他们不会对中国国企的投资加以限制。在应对今后的外来投资时,谨慎的欧洲人可能会出台一个共同政策,规定清楚那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不是。他们可能会要求外国国有企业必须把资金投入到新兴项目上,比如中国核电公司在英国欣克利电厂的投资项目。另一个合理的规定是,要求国外的国有企业必须与当地企业合作,而私人企业则可以享受更多的投资自由。

持续提升跨国经营能力

当中国企业走向全球成为一种常态时,需要企业注意培养好的心态,要尊重所到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惯例和底线,提高管理经营国际企业的能力。《经济学人》的文章称,中国人今后如何管理被收购的欧洲企业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事实表明,如果中方投资者放手让欧洲当地管理团队去经营,把主要精力放在为被收购企业开拓中国市场方面,项目往往能取得成功。同时,中国投资者的管理水平也在迅速提高。未来,中国人在欧洲管理经营企业的能力有望实现突破。

文章指出,在对欧投资中,中国人最感兴趣的领域包括技术、食品和地产三个方面。2010年,中国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时,不少人对此不屑一顾。不过,到了2014年,沃尔沃的汽车销量超过了46万辆。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混凝土泵CIFA公司又是一个成功案例,该项并购为CIFA打开了中国市场,将CIFA从死亡线上拯救回来。有法国政府参与的标致—雪铁龙集团通过与东风合作,于2014年扭亏为盈。目前,该集团在中国销售的汽车比在法国的销售量还多。“N+1SYZ”咨询公司并购负责人莫卡加达认为,中国投资者正变得越来越精明。过去5年中,中国商人的英语越来越流利;他们越来越多地聘请国际投资公司提供服务,不再自己单干。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拿到MBA证书。他说:“我们快没活干了。”毕马威会计事务所的卡斯特罗也说,中国投资者不再像游客那样,一大群人挤在一起不知所措。不过,中国人离熟悉掌握并购交易,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经济学人》的文章指出,今后会有更多的中国投资涌向欧洲,但是中国投资者不会去收购那些濒临倒闭的欧洲企业。但是,那些有良好前景的欧洲家族式企业也并非唾手可得,这些欧洲企业主对把资产出售给谁会相当挑剔。如果倍耐力及相关其他收购项目进展顺利的话,欧洲不少人对中国投资的看法会发生一个真正的改变。如果真的有一天,中国人学会了在欧洲管理企业,那么不少欧洲专业咨询公司会发现没活可干了,因为中国人不再需要他们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