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打造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

日期:2016-09-27 00:00:00 来源:​寇亚南 魏桥 芦磊 作者:​国际商报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近年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以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着力培育市场增长新动力,全面推进市场转型升级。尤其是自去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义乌中国小品城市场仍保持着持续健康发展。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义乌集贸市场全年总成交额达1244.51亿元,同比增长15.89%,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982.21亿元,同比增长了14.59%。

多举措培育市场新动力

为了培育义乌市场欠繁荣区块,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创新了招商模式,通过采取“以商招商”、“一对一招商”模式,引进打底裤、婚庆用品、花类配件等优势行业。同时,积极布局新型行业,引进了中国医疗器械线上线下融合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全球健康产业大平台。

在培育进口贸易方面,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成功举办了2015中国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以及2015义乌进口商品购物节,进口展达成意向成交额11.79亿元,是现阶段国内规模最大的进口消费品展会,通过“展场联动”1900个品牌落地进口馆。

5月16日落幕的第二届中国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更是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60家参展商参展,达成意向总成交额12.51亿元,同比增长6.6%。目前,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进口馆集聚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7万种特色商品,拥有中国总代权限的经营主体占50.4%,大进大出批发模式优势显现。

“义乌小商品城”及图标已完成了驰名商标注册,进一步推动其“走出去”战略布局实施。国内市场上,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对广东佛山、新疆君豪、河北沧州、四川川南、宁夏银川给予了商标品牌合作授权。

“一带一路”倡议下,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也积极布局海外市场。2014年11月开通的“义新欧”中欧班列已实现常态化运行,截至2015年底,已往返运行36个班列,共运输2192个标准集装箱,成为浙江省承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波兰时间2016年3月11日,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波兰华沙中国商城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首个海外分市场波兰华沙分市场正式设立,既为义乌中国小商品辐射中东欧搭建了便捷通道,又扩大了义乌市场商品在整个欧洲市场的份额。

线上线下的深入融合发展,也是义乌市场转型升级的主引擎。义乌市不仅成为唯一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县级市,也是实施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海外仓服务标准化试点。目前,义乌市共有19个电商园区,同时还引进了敦煌网、eBay、兰亭集势、比利时邮政等诸多知名平台。2015年,义乌市电子商务实现交易额1511亿元,同比增长31%。

尤其是作为义乌市场官方网站的“义乌购”,已成为一个依托实体市场、服务实体市场,以诚信为根本,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专业B2B电子商务平台。平台现有商铺商品、巨便宜、义品牌、论坛等主功能板块,转租转让、投诉处理、经侦平台、直通车、商铺服务等特色栏目。2015年网站在线总交易额突破40亿元,线下撮合交易额达到300多亿元,日均浏览量(PV)350万次,日均访问用户30万人。目前,已有2126家网上经营主体具有网上营业执照,初步形成“可管、可控、可溯源”的诚信体系。

此外,智慧市场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逐渐完善了市场触摸屏导示系统,搭建数据中心,云平台上线运行,已初步实现数据资源整合、共享。

聚焦“数据+金融+贸易”三大战略

商城集团下一阶段将聚焦“数据+金融+贸易”三大战略发展,即运用互联网的思维、金融的手段和资本的力量,深度切入供应链和贸易链的各个环节,构建一个创新创意引领、进出口联动、线上线下融合、产业支撑有力、金融配套发达的全球商贸龙头市场。

首先,强化数据驱动,打造大数据中心。通过建立采购商数据库,整合相关数据,把整个线上线下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串连起来,构建成一个统一的大数据管理中心。再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把数据转化成资源和效益,形成一个数据化的贸易服务生态圈。

据悉,为共同推进义乌市社会信息体系及信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征信公司已与市金融办合作,搭建了全市信用信息数据平台。目前信用数据平台已全面归集51个政府部门、90家金融机构的1071项信用数据,形成覆盖42万法人、208万自然人、共计1470余万条记录的多维信用数据库。

其次,聚焦市场需求,打造一站式金控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金融手段,聚焦市场、贸易、商户,依托线上线下信用数据库和信用评价体系,搭建一个包含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等功能的一站式金控平台。

再次,打造B2R电商平台供应链,探索C2B新模式。具体包括,培育进口贸易生态圈,打造“浙中进口消费品零售中心”,并向“全球日用消费品进口转口集散中心”目标迈进;加快研究品牌保护和拓展的模式及路径,积极推进品牌连锁拓展;加强对集中采购、招标采购等其他贸易模式的研究,深化资源配置,优化行业布局,建立创业创新孵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