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步行街变身体验卖场
两年前记者曾经关注兰溪街“步行街为何不行了”,当时沿街商铺空置率高达40%以上,世贸中心迟迟不能整体开业,频繁的商业变动也使得这里有“商业百慕大”的说法。而现在“花房姑娘”“无人超市”“梦幻童趣乐园”“集装箱咖啡馆”琳琅满目……兰溪街商铺的开业率接近95%,去年9月集装箱式台湾造食节期间,三天客流量突破10万人次。步行街北端各类商业业态布局完整,南端虽有空闲,但因为每周都有展会、活动撑场,整条步行街已经初具格局,引发不少市民游乐观光。
“花房姑娘”是一家电商互动的创业小铺,记者走进店内看到,设计现代的店铺里挂满了各种花艺和摆饰,价格从50~500元不等,不少市民正在店内选购花卉。店主说兰溪街的聚集效应正在逐步体现,这里的花艺、餐饮、展会更有情调,符合市民的体验需求,在电商大行其道的形势下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结合兰溪街街区周边商业布局,夜市街区定位江南观光夜市,分商业展示类、公益休闲类、艺术文化类、交流互动类、创业市集类等几大商业区块。记者探访夜市发现,在外立面形象、商品结构、服务内容、经营方式等方面兰溪街都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手机贴膜、儿童游乐、服装鞋袜是基本的经营业态,创意特色产品、休闲产品、服装、化妆品、工艺品等商品也是琳琅满目。除了统一的经营小棚,兰溪街与别处夜市区别在于重点打造特色型观光夜市。从昔日落寞的兰溪街,到车展、房展、画展不断的城市休闲商业中心,从大学生、创业青年创业平台,到投资80余万元引进的开放、互动梦幻儿童乐园……一度被市民称为金华商业“百慕大”的兰溪街,终于走出了萧条怪圈。
匹配的商业业态是关键
金华兆丰超市负责人李立宏认为,兰溪街之前的萧条并不是地段的问题,而是经营内容的问题。决定一个商业项目是否成功的核心要素,首先是业态匹配度,即经营业态与所在商圈商业氛围的融合程度,有没有该业态的目标顾客。比如在兰溪街开奢侈品店可能就不合适,奢侈品主要目标是高消费者,而兰溪街相当于一个城市会客厅,观光游客以及年轻人居多,奢侈品店这个业态就和这个商圈不相符。第二是业态适应性,即所经营的商业业态,包括物业设施、结构配套是否与经营的物业相匹配。兰溪街四周商业项目环绕,再远一点阳光路上夜市摊点也形成餐饮特色,如何抓紧定位,突出优势,需要更多专业的策划和实施。
伴随着电商发展的冲击,传统零售市场在萎缩,而餐饮行业相对属于体验型消费,仍会吸引大量的消费者。曾经以服饰销售为主的西市街、宾虹路,如今餐饮店也越来越多,这都是近两年来的改变。市民吴先生一直住在南滨花园,去年搬家到了湖海塘,他忍不住向记者感慨:“我还是要经常过来逛街,兰溪街、宾虹路这一带是商业繁华地。步行街的发展方向很有前景,商业街人流虽多但多是过客,且存在停车难、业态单一等问题,而在步行街我觉得很放松,愿意停下来喝杯饮料。现在实体店铺生存发展无外乎三种,一是餐饮、二是亲子、三是电影院,而步行街能很好地将这些体验集合一起。”(原标题:市区兰溪街走出商业“百慕大” 记者:方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