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随着农历戊戌狗年春节的临近,市场上的年味儿也越来越浓,各种线上线下的大集纷纷红红火火地开张,让节日市场呈现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春节带火了市场,拉动了消费,可老百姓消费能力的释放却绝不会只集中在春节。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6.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2%。这样的增长可不是单靠一两个节日就能带动的。
更重要的是,这已经是消费数据连续第十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3~2017年,居民消费年均增长11.3%,实际增速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快了3.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连续第四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让老百姓敞开荷包,放心买买买,原因当然有很多,其中有许多方面与商务工作紧密相连。
要买就要有卖。要让百姓消费,先要保证市场上有东西可买,这就要有供给。保供就是商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供给首先要保证必需品的供应,这是稳定市场的基本要求。老百姓日常生活必需的粮、油、肉、蛋、奶和蔬菜要样样齐全;同时还要保证这些商品供应及时,不能脱销断档;在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在发生恶劣天气、自然灾害时,保证生活必需品的及时供应更是重中之重。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储备商品机制和应急机制的建立必不可少。来自商务的消息显示,目前全国已经建立粮、油、肉、糖等29种生活必需品的储备制度,北方有17个省建立起了冬春蔬菜储备制度。在应急机制上,商务部已经建立起覆盖1200家流通企业、640多个应急商品集散地、1.4万多个投放网点的应急商品投放网络,一旦出现情况,可以第一时间组织应急调运和投放。
除了托底,供给还要满足老百姓不断增长的消费新需求。人民富裕了,手里有钱了,消费也要升级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需要有相应的供给来满足了。
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一部分,适应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扩大品质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也成为商务部门的着力点。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近年来进口消费品的数量在快速增加,同时,百姓购买进口消费品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和以往相比,现在出国大包小包买东西的人越来越少了,反倒是在国内通过各种方式购买进口商品的人增加了。
其中不得不提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商日新月异的发展使百姓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于相应的支付系统、物流配送系统、信用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安全、高效、品质的网购使百姓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无论是生鲜产品、进口产品,都能在电商平台购买,为消费者提供了实惠与安心。
电商发展的另一个好处是打通了城乡之间的消费通道。农产品进城有了更多出路,由此带动农民增收,从而激发了农村消费能力,也让消费持续稳定增长有了基础。
不仅要让百姓有的买,还要让百姓买得放心、舒心。
所谓放心就是要保证消费安全,这就需要有完善的市场监督体系,确保市场秩序。商务部门的商务综合执法、打击侵权假冒等职能就是要达到这一目的。此外,包括可追溯体系建设、信用体系建设等,都是为了让百姓消费更为放心。
所谓舒心则是要保证消费质量,这就需要市场体系建设。大到国家的流通体系建设,小到离居民区多远应该有个超市,这些都是为提升百姓消费质量而需要考虑的问题。超市环境如何,小区附近有没有便民的菜市场,种种背后都有商务人的努力。
老百姓的消费可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就需要有所引导,提倡绿色消费、理性消费很有必要。近年来,“光盘行动”、再生资源回收、购物选择环保袋、避免过度包装等方式逐渐被消费者熟知并接受,这就是消费引导的作用,而这里也有商务人的付出。
总而言之,商务工作与百姓消费密切相关。为了让百姓放心买买买,商务人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