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点亮“夜经济”_合众新能源

日期:2019-12-25 15:04:42 来源:​《中国电业》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商务部一份关于城市居民消费习惯的调查也显示,我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广州服务业产值的55%来源于夜间经济,夜间经济创造了巨大的消费动力。

  热气腾腾的夜间消费背后,新商业活力被不断激发。中小商户在夜间迎来生意的又一个高峰,不打烊的数字化公共服务在深夜职守,街头奔忙的外卖小哥、灯光下的加班员工、形形色色在夜间为生活努力的人们……“夜经济”正在成为提升城市活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一个新引擎。

  智慧变革

  夜幕中我们与电的距离

  去公园跳广场舞的陈阿姨又一次经过西塱村大桥西园巷的3D打印配电房,一开始听说家附近要建一个配电房,陈阿姨和老伴抱怨了很久。提起施工建设,陈阿姨的第一印象是尘土漫天飞扬,建筑材料杂乱无章,机器轰鸣,一定会扰民。

  去年12月,3D打印配电房正式开工,在施工现场,没有各种砖石材料,仅有打印机及混凝土搅拌机,文明整洁,绿色环保。3D打印替代传统的砌砖、抹灰工艺,降低建筑粉尘污染,减少雾霾,使废料的产生量减少60%以上,每万平方米产生建筑垃圾不超过200吨,低于绿色建筑标准每万平方米300吨的指标,在满足绿色建筑标准的基础上,再提升约33%。

  3天时间,陈阿姨亲眼见证整个配电房建成,现代的智能手段又一次刷新了她的认知。

  广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深挖内需潜力,进一步丰富和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夜间消费需求,打造大湾区“不夜城”,将大力支持智慧发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构筑智慧服务保障。

  广州供电局夜主动拥抱“云大物移智”,全面提升能源供给保障和企业运营管理水平,推动电网发展和企业发展从1.0向2.0升级换代。目前已与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华为公司“强强联合”,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达成了共建“智能配电网创新实验室”的新型合作机制,三方将会在充电桩与电动汽车、智慧路灯、智能家居、四网融合等电力产业的上下游加强联系与沟通,探索更广阔的合作空间,为广州智慧城市的建设贡献出力量,为城市的夜晚带来更多温情,更多可能。

  告别夜太黑

  电力改变城市夜晚

  “高第街”,在中国的商业发展史上,曾经是个响当当的地方,它是广州市第一个工业品市场,也是全国第一条经营服装的个体户集贸市场。晚上想要营业,得向用电管理所申请用电,让工作人员拉一根电线过去,每晚照明2到3小时。这或许就是广州最早的“夜经济”。

  1979年,为丰富外宾生活,广州东方宾馆开办了国内第一家营业性的音乐茶座……

  上世纪80至90年代,音乐茶座、KTV、灯光夜市与大排档,共同构成了广州夜经济的最初底色。此后悄无声息中,电力发展不仅赶上了经济发展的步伐,还成为了城市拓展行伍里的“急先锋”。

  夜幕落下,漫步在广州,一抬头往往就能看见绚烂多彩的广州塔。这座“不夜城”早早就告别了“夜太黑”的时代。广州终于不再缺电,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

  广州越来越多的地方将会“亮起来”。今年5月,广州市中心城区道路照明完善工程项目(二期)启动,广州中心城区100条道路将被“点亮”,全长达66.52千米。可以预见,广州的夜将愈加璀璨、美丽。

  近年来,广州国际灯光节正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名片,与法国、悉尼并列为世界三大灯光节。广州国际灯光节最初是为市民提供一场大型的夜间户外活动,在“有意”成为一场文化盛宴的同时,也“无意”成为了夜间经济的一剂强心剂。据统计,2018年广州国际灯光节实现了带动综合消费过亿元的纪录。

  从1978年到2018年,广州居民用电由1.3亿千瓦时,增长到198.7亿千瓦时,上涨了152.8倍,每度电对广州GDP的贡献值由1.87元上升到26.39元,增长了13.4倍。

  据了解,位于广州中心城区的四大商圈年用电量均超6亿千瓦时,相当于一盏100瓦的灯亮70万年;品牌荟萃的珠江新城与天河路商圈以户均年用电量12.06、3.45万千瓦时位列前两名;小商户聚集的沙河商圈,户均电量仅1.05万千瓦时,但总量却在商圈排名第一,一直是广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1度电护送2人次地铁出行。广州是全国少有的晚上11点后仍有在运营的地铁站点的城市,为加班晚归、夜间出行的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作为广州最大的用电客户,广州地铁15条线路贯穿全市,近三年用电量以20%的速度增长,2018年用电量超过15亿千瓦时,坚强可靠的用电每天安全运送超800万人次安全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