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逼迭现动摇多边体系 披荆斩棘成就东方巨人重注极限施压?让历史告诉未来

日期:2019-08-12 09:22:20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梅新育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当地时间8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如其来地通过推特宣布,将从9月1日起对迄今尚未额外加征关税的剩余3000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商品加征10%关税,从而使得中国对美出口商品全部列入额外加征关税范围。特朗普在中美上海谈判刚刚结束,双方同意9月再谈之时再次祭出威胁加征关税招数,结合他7月26日签署备忘录,指示美国贸易代表“使用一切手段确保世界贸易组织对发展中国家地位进行改革”,要求90天内看不到按美方主张的“明显进展”就要单方面采取行动。从双边到多边,美国在国际经贸谈判中将其“极限施压”策略推向了新高峰。

  美国来势汹汹,可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对于全球多边贸易体系而言,这种做法有用吗?

  市场参与者们无须费力就可以看到的是,这种威胁对中国占有不少相对优势的出口与工业生产等实体经济部门还未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由此美国金融市场对此作出强烈的反应,股市、汇市以及商品市场一片混乱。同样是全世界仅有的两大GDP十万亿美元级别经济体,同样是金融市场震荡,但由于美国金融业更加发达,美国国民经济对金融业的依赖度要高得多,因此即便其他条件相同,美国从金融震荡中受到的冲击也注定远远大于中国。因此不要只看到美国从中国进口数倍于对华出口,赋予其向中国商品征税更多的空间,还要看到这种格局下美国金融的软肋。

  美国明年就要举行总统竞选,特朗普对连任的需求远远超过有史以来的其他总统,经济复苏是其争取连任的最大王牌;但美国经济此次扩张期已于6月末突破了120个月的历史纪录,在经济周期律下,这意味着无可避免的实体部门萧条和金融危机也在日益逼近。倘若萧条、危机爆发发生在特朗普竞选激烈争夺的关头,他在连任竞选中恐怕就该洗洗睡了。在当前美国经济指标貌似还相当不错之际,特朗普就急三火四地超越常规不断催促、威逼美联储主席大幅度降息,在降息之后还要抱怨降息幅度不够,不是因为对美国经济未来一两年的前景底气不足,又是为了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又给市场不断添加额外干扰冲击,对美国经济和美国竞选的影响必定相当好看。

  更重要的是,美方需要学习中国一句话的内涵--读史明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今日之中国,已经是遥遥领先的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出口大国、第二经济大国,仅装备制造业产出在2013年就占到了全世界的1/3,相当于世界第二名德国的两倍半,2017年出口规模相当于美国、德国的一倍半,日本的3倍,因此被美国列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但这样一个工业化大国是在短短70年时间里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而来的,在此期间闯过了难以计数的波折阻挠、惊涛骇浪。特别是其间多次遭遇的重大外部冲击,任何一场放到其他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身上,都多半会使之翻船,但中国硬是一场一场地闯了过来。每闯过一个难关,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中的“江湖地位”都会再上一个台阶。何谓“中国奇迹”?实质上就是中国在接连不断的冲击“淘汰赛”中不断地脱颖而出的进程。

  中国工业化的起点是1949~1952年战后经济恢复时期遭遇的抗美援朝战争。当时中国本是个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印度的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距离首都被日军屠城仅仅过去了13年,却通过这场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在国际社会一举树立了新兴世界军事强国的地位,为中国创造了长达65年既无大规模外战、又无大规模内战的和平时期,超过此前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盛世,在世界大国历史中几乎独一无二,中国工业化由此得以全面启动。这场蕴藏着毁灭性风险的重大外部冲击尽管让中国付出了30多万人员伤亡和巨额军事国防费用负担(1950~1952年中国军事国防费用占财政支出总额比重分别为38.19%、45.64%和32.23%,分别超过同年经济建设支出占比7.8~15.3个百分点之多),但中国同步进行的战后经济恢复工作居然一点儿也没有耽搁,创造了全世界大国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恢复最快、最平稳的奇迹。

  新中国前30年经济建设遭遇的艰苦波折自不待言,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1年,经济发展也非鲜花坦途,而是充满风浪,仅大的外部冲击就有4次:20世纪80年代初债务危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政治风波和西方制裁;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政治风波和西方制裁最是生死攸关,政治、经济、军事,各种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中国遭遇全方位考验。在经济上,当时治理整顿有效遏制了通货膨胀失控翻车的危险,但由于多种原因出现了经济滑坡、市场疲软、生产停滞局面。加上政治风波和西方制裁冲击,1989年经济增长率从1987年的11.7%、1988年的11.2%跌落至4.2%,1990年进一步下降至3.9%;财政赤字在1988年翻了一番多至133.97亿元(上年为62.83亿元)……

  201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市场预期一度明显恶化,但与上述重大外部冲击时期国内外流行预期的悲观程度相比,只能算九牛一毛。那些年,“中国崩溃”“中国银行业全行业技术性破产”等论断曾风靡一时,在市场参与者、世界各国和地区政治领袖中赢得了众多追捧,甚至还形成了一种风气,谁说得越悲观,谁就越“政治正确”,就越受追捧,就越走红。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冲击中,有许多势力扳着指头给中国垮台、解体倒计时。但事实是中国经济恰恰在这一轮又一轮重大外部冲击中实现了赶超,每一次冲击最后都推动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中的“江湖地位”上了一个台阶。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冲击中,正是在那些势力扳着指头给中国垮台、解体倒计时的同时,就在西方对华制裁处于高潮的1990年,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悄然发生历史性转折,中国贸易收支这一年出现87.4亿美元顺差,顺差从此成为中国贸易收支常态,彻底扭转了至迟自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来连续百年左右的中国贸易收支逆差常态格局,从而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持续近20年的狂飙突进奠定了基础。

  读史可以明智。2018年以来,以美国对华发动史诗级贸易战为标志,中国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五次重大外部冲击,美国某些政客的叫嚣、对华为和中兴等高技术公司近乎癫狂的打压,更让人嗅到了新冷战的不祥气息。可是,那些企望通过“极限施压”逼迫中国放弃原则立场的人,他们真的了解中国当初如何闯过重重关口,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难关的吗?

  即使不考虑当前一再“极限施压”已经到了威胁向中国对美剩余出口产品全部额外加征关税的地步,必然令市场参与者感到黔驴技穷,且不提据多家美国主流媒体报道,连莱特希泽、博尔顿等人们公认的强硬派都反对此次威胁对华加税,且与此前历次重大外部冲击时期相比,中国综合国力与美国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还领先于美国,光是美国国内政治内斗激烈程度就发展到了数十年来未有的地步,2018年中期选举结果加剧美国政治内斗、掣肘特朗普政府的效果已经初步展现,预计在未来美国经济萧条、金融危机爆发时还会暴露得更加充分。相反,中国则加强了集中统一领导,从而能够比美国更高效地应对挑战。此外,美国国内人口构成的巨大变化更潜藏着颠覆性风险……了解这一切,回顾历史,有助于人们作出更准确的判断,更明智的决策。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