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2020年一季度消费品市场运行分析

日期:2020-04-24 14:58:31 来源:​金华市商务局 作者:​商贸运行处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9.1亿元,同比增长-14.6%,增幅位列全省第六,较2019年底提升5个位次。全市社零总量在杭州、宁波、温州后,位列全省第4位。

一、运行主要情况:

(一)限上销售低位运行且各区域差距大。1-3月,限上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36亿元,同比增长-25.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限上批发业和限上零售业同比分别增长-12.3%、-22.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和4.7个百分点。从区域看,限上社零兰溪-7.7%名列第一,东阳、婺城、义乌靠后,增幅分别为-39.1%、-28.8%、-27%。限上批发业有浦江、开发区、兰溪实现正增长,增幅分别为178.8%、9.6%、4.1%;永康、义乌、东阳靠后,增幅分别为-32.5%、-31.4%、-27.1%。限上零售业磐安10.6%实现正增长;东阳、浦江、婺城靠后,增幅分别为-33.8%、-28%、-25.7%。

(二)限上住餐业复产缓慢。1-3月,全市限上住宿业、限上餐饮业实现同比增长-60.1%、-53.9%,位列全省第九。据监测统计1-3月我市10家住餐企业实现营业额0.28亿元,同比下降64.71%。企业虽在3月中旬恢复堂食,但受疫情影响销售情况也不容乐观,当月10家企业实现0.025亿元,同比下降87.02%。有一些企业如国贸加强自身的基本功,加入到外卖行列,销售情况有所好转。

(三)受政策激励影响,汽车提前释放销量。全市一季度限上企业汽车类零售额为50.91亿元,同比增长-30.1%,较1-2月收窄7个百分点。从汽车4s店了解到,一方面是年前订车的很多客户受疫情的影响把提车时间往后推,使得3月当月同比-18.5%,较2月同比提高53.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是政策激励影响3月底客流明显增多,各汽车经销商纷纷搞起“花式”营销,让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新车订单。

(四)超市销售平稳,百货销售回暖。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日用品类销售16.78亿元,同比增长4.71%。随着百货业的全面复工,以及各商场超市面对人气不足的情况下,纷纷开启抖音引流、直播带货等数字化转型模式,销售情况较2月有所回暖。3月当月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服装鞋帽类3.38亿元,同比增长-28.9%,较2月同比提高18.5个百分点。特别是化妆品类1-3月限上企业实现2亿元,同比实现正增长3.8%,较1-2月提高19.4个百分点。

二、原因分析

(一)权重商品下滑幅度较大,拖累明显。3月,沙特打起了原油价格战,大幅度的调低市场的原油价格,创下20年来最大的折扣幅度,造成国际原油价格重挫两成以上。国内油价回到5元时代,进而影响石油及制品类销售额下滑。95#汽油零售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19%左右,1-3月我市限上企业石油制品类销售28.23亿元,同比下降29.1%。汽车销售虽有回升,但受疫情影响居民对未来经济增长、收入预期的不确性担忧增加,消费力减弱。汽车、石油两项合计下拉限上社零26.16个百分点。

(二)线下销售与线上销售分化明显,电商入统工作需加速。一季度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为14.64亿元,同比正增长13.3%,较限上零售额增速提高37.1个百分点。全市网络零售总额达到500.9亿元,总量名列全省第二。但纳入社零统计的电商企业及传统企业通过网络实现的销售额只占全市网络零售总额的2.92%。因疫情影响,无接触线下经营店数量增多,极大方便居民购物。也同时分流了销售数据。

三、后期预测

但全球疫情的大规模爆发,对外贸的需求冲击也将进一步扩大,批发企业销售不容乐观;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对石油及制品类销售额影响将延续,石油类商品销售缺口将继续增大;商场影院、ktv、游乐场等场所还不能营业,导致消费人气不旺;酒店婚宴大型会议受人员密度控制等防疫措施影响不能举办,商场餐饮业短期内实现同比正增长乏力。

国内疫情已基本控制,企业陆续复工复产后,居民生活也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各地积极作为,加力企业复工营业,做好商贸企业帮扶;精心谋划、精准施策,组织实施好促进消费回补的各项工作;积极发展数字生活新服务、社交电商等新型贸易方式,推进企业创新发展;积极打响浙中消费中心品牌,着力做好夜间经济文章,深入挖掘新的消费热点和数据增长点。我市消费市场长期稳定增长和加快转型升级的发展态势不会改变。

四、下步举措建议

(一)继续加强“促消费稳增长”专班推进力度。建立“处室每月召开碰头会、领导班子每季分析会、不定期联合走访”的促进工作联动机制,在2019年新增入库企业796家的基础上,2020年再新增入库企业1000家,努力逐渐改善不合理的入统消费结构,使其真实反映我市消费水平。   

(二)抢抓机遇促进消费回补。抢抓疫后恢复的机遇和消费需求变化的机遇,积极将国家、省、市相继出台的多项政策措施落实落细促进企业发展;鼓励各地发放消费券提振消费,加快消费市场恢复速度,开展推进油品消费、创新汽车消费、举办节日促销、打造美食节促销、开展商超促销、文化旅游特色消费等活动;积极组织重点百货、超市、购物中心、专营店开展打折让利、满额购返消费券、店庆促销专场、积分抵扣等各类促销活动。

(三)创新业营销方式。培育网络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模式,大力推行线上线下消费活动,鼓励企业创新运用通过“网红”网络直播拉动需求,加快决策环节,提高消费者的决策速度;构建“境内+境外”消费市场,突出“出口产品转内销”以及内贸自主品牌开拓国外市场,开展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与内贸流通企业进行产销对接;大力发展“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加快网上菜场、网上餐厅、网上超市、网上家政、网上市场、网上就业培训等服务业电商化进程。

(四)培育新型消费热点。推动夜间消费经济,推进有条件的景区、文化场所夜间开放,打造地标性夜经济生活集聚区,围绕夜游、夜娱、夜食、夜购、夜宿、夜健等主题特色,组织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打造高品质步行街,加快推进改造步伐,提升购物体验度、品牌集聚度,增强消费吸引力、商业竞争力、街区凝聚力,打造促进消费升级的有效平台、激发我市居民消费潜力;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改善消费农村消费环境,培育和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推动农村消费升级。